
當全行業紛紛布局低度酒、光瓶酒與新潮飲之時,記者注意到,老酒在喧嚷的市場中,似乎正逐漸淡出視野。無論是各類行業論壇的對話環節,還是企業戰略發布活動,老酒相關議題的曝光度和聲量都明顯減弱,甚至有經銷商因行情變動損失近千萬。
這一現象不禁引人深思:老酒不再稀缺了嗎?這個一度被消費者熱捧的品類,是否已在產業新浪潮中漸漸“失香”?那在一片“向新而行”的喧囂中,老酒還擁有屬于自己的未來嗎?
01、線上渠道成增長新引擎
3月7日,京東超市聯合中國酒業協會發布《2025年京東超市陳年白酒消費趨勢報告》。報告顯示,中國老酒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370億元,迅速增長至2024年的超1300億元,并有望在未來五年突破1500億元。其中,線上渠道正成為推動該市場增長的關鍵力量。
在2024年京東“雙十一”期間,茅臺和五糧液的老酒產品銷售額同比分別大幅增長220%和23倍,京東超市也已逐步成為消費者選購老酒的首選線上平臺。
據悉,該報告基于京東消費數據、用戶問卷及中國酒業協會的行業研究,總結出了陳年白酒消費的五大特征:中年男性仍為消費主力,年輕群體占比提升;廣東、江蘇、山東等地消費者偏好明顯;2010-2018年份產品及醬香型白酒最受歡迎;茅臺、五糧液占據品牌頭部;情誼聚餐成為主要飲用場景。
從消費群體看,男性消費者占比高達84%,約為女性的5.3倍,其中,36歲-45歲中年男性購買意愿最強。值得關注的是,26歲-35歲年輕人群的消費比重正在上升,較2023年提升6%。
地域方面,老酒消費仍集中于沿海經濟發達省份,廣東(18%)、江蘇(10%)位居前列。一線城市用戶占總消費群體的22%,而三線及以下城市消費者占比達到53%,顯示出老酒市場明顯的“下沉”趨勢。
就消費場景而言,約60%的消費者購買老酒主要用于情誼聚餐,其次為家庭宴請、商務接待和送禮。老酒在社交場合中兼具情感紐帶與身份象征功能,其收藏和展示需求也顯著高于普通白酒。
在選購老酒時,消費者最為看重的因素依次是品牌、出廠年份和品相,而對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低。
目前,茅臺和五糧液兩大品牌占據明顯優勢,合計銷量占比高達60%,顯示出較強的頭部集中效應。從年份偏好來看,2010年至2018年間生產的產品最受歡迎,用戶數占比達到89%;相比之下,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老酒成交用戶僅占0.3%,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產品的占比分別為0.7%和3%。
香型方面,醬香型以43%的占比居于首位,濃香型和鳳香型產品則分別占27%和7%。
從報告反饋的情況來看,老酒已經成為白酒行業極具潛力的細分賽道,并且線上平臺已成為行業重要的增長極,在拉動頭部品牌爆發式增長的同時,也推動了老酒飲用、收藏與投資場景的多元化。
02、線下告別高速擴容,進入深度調整
與線上銷售的火爆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線下老酒市場正面臨深刻的結構性挑戰。一方面,茅臺等頭部老酒價格出現回調,影響整體市場預期;另一方面,線上渠道快速崛起、消費群體代際變遷,迫使整個行業放慢腳步,重新審視發展模式與價值支撐。一直以來,相較于國際成熟的年份酒拍賣體系,國內老酒市場在發展程度上仍有明顯差距。老酒存量有限,貨源多依賴民間收集,渠道難以實現正規化與規?;\作,至今仍主要依靠個人愛好者的收藏和飲用需求來支撐。
此外,線下業態目前多以民間自發形式存在,例如,私人博物館、老酒館、產品陳列店等非標準化場所,缺乏具備公信力的權威交易平臺背書。盡管現有交易仍以B2C模式為主,但真正獲得市場廣泛認可的老酒品牌僅有茅臺,其他產品尚未實現規?;N售。
著名陳年白酒收藏專家、曾品堂創始人曾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:“當前,銷售渠道格局發生顯著變化:京東已成為重要的老酒銷售平臺,抖音、美團等新興渠道也在快速搶占市場份額,這對傳統線下老酒酒商造成巨大沖擊,經營壓力加劇?!?
曾宇進一步表示,近年來,老酒市場一度經歷高速增長,年均增幅達20%-30%,但其中也積累了一定的泡沫。目前,行業正處于擠泡沫的深度調整期,預計未來兩三年,仍將持續這一過程。
事實上,隨著中國酒業整體邁入存量競爭與結構性調整階段,一度高歌猛進的老酒市場,也隨之步入深度調整期。據了解,部分老酒酒商已選擇轉型,還有一些正面臨嚴重虧損。
03、挑戰與機遇并存
“當下,白酒市場的一個顯著趨勢,是新酒與陳酒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。這背后,是生產工藝的創新,尤其是由陳年酒配置技術的成熟所驅動的?!辈稍L中,黑龍江威鳴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透露,許多新酒經過半年到三年的瓶儲,口感變得極為醇和,飲用體驗甚至不輸老酒。而傳統意義上的老酒,雖然具備一定的金融屬性,但價格體系已被逐漸穿透,其價值支撐也在不斷減弱。在這種情況下,若缺乏新的增長動力,老酒未來的發展不容樂觀。
不僅如此,采訪中,不少業內人士強調,不少香型的老酒存放十年后口感差異并不明顯,“年份”溢價需更多實質價值支撐——不僅是生產日期,更需品質、文化內涵或稀缺性背書,否則,“年份”概念難以持續。
值得關注的是,盡管老酒線上銷售增長顯著,但消費者仍面臨核心痛點:可信購買渠道難尋,且普遍存在價格混亂、品相參差、真偽難辨等問題。
有經銷商向記者坦言:“老酒的紅利期已基本結束。”本輪市場調整的背后,是消費場景缺失、產能過剩、庫存積壓以及中高端消費動力不足的綜合結果,渠道雖快速轉向電商,但線上老酒價格懸殊、品質不一,市場秩序尚未規范,信息不對稱嚴重——用業內的話說,“水很深”。虛假年份、打孔抽酒、拔蓋等亂象頻發,持續侵蝕市場信任。
那么,機遇何在?
曾宇認為,對真正熱愛老酒文化與收藏的消費者來說,當前市場調整反而是一次機會。稀缺型老酒需求依然穩固,市場泡沫消退后,收藏環境更健康,價格也逐步回歸理性。次新名酒、口糧酒及特色酒種如龜齡集藥酒等,甚至實現10%-20%的增長。盡管茅臺老酒價格回調帶動大盤下行,但特色品種仍具潛力。
“老酒這一概念,始終根植于大眾心中。無論是酒廠、酒商還是消費者,都普遍認同‘酒是陳的香’,因此,老酒的認知基礎依然牢固。許多名酒廠也持續通過‘老酒收藏’‘老酒回家’等活動,不斷強化這一理念。老酒的定義并非虛設,其核心價值仍在。只要‘老酒越陳越香’這一根本認知仍在消費者心中,這個行業就依然具備穩固的發展基礎?!痹钊缡钦f。